关于古代人为什么不激娃
/ 3 min read
今天与母亲闲谈,感慨于学业压力之大,闲谈之中突然提到了古代人为什么不鸡娃的话题,母亲就用自己举例,自己家中也是兄弟姐妹三个人,但是三个人的性格喜好完全不懂,长大后从事的职业也是完全凭自己的喜好,父母从小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干预,但是这纤纤树苗仍然都长成了笔直的大树,这是否意味着鸡娃并没有实际意义,只会徒增压力?抑或是说如果当年鸡了会更好?只是因为我们这辈人是被鸡的第一代所以才无从借鉴过往的经验?
想来也并非如此,从古至今都有”望子成龙“之说,但是同时也有”揠苗助长“的笑料,想来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爹妈,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是正常的, 但是这些广为人知的寓言不可能不知道。
所以说古代人不鸡娃完全是因为生的多,没有必要把所有孩子都向着一个模子上去培养,一辈人中只要有一个出色的就能够福泽整个家族了,哪怕没有特别出色的,几个孩子中有的当兵、有的做银行职员、有的做老师,各行各业都有人脉,何尝不是一种门路呢?
更何况古代时期人口颇少,更无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与激烈的竞争,即便有所谓“金榜题名时”之乐,也只十年寒窗苦读罢了。试问今朝学子,谁人不是早6晚12?谁人不是一周七天天天排满?所谓”学富五车“的竹简,可能还不如现在的两本书中记载的信息量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