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
/ 5 min read
“附近”原本是一个温暖的词。它既可以是我们每天买菜的菜市场、邻里间的一声招呼,也可以是巷口小店里散发的饭香,甚至是与朋友偶遇时的寒暄。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,是日常生活最直接的社会纽带。然而,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,“附近”正在慢慢消失。人们活跃在虚拟空间中,却逐渐忽视了真实空间里的互动与情感。
首先,“附近”的消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疏离。过去,邻里之间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互帮互助是常态。有人搬家,大家都会搭把手;孩子在巷子里摔倒,总有热心人来扶。但如今,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,人们关起门来,熟悉的是社交软件上的头像,陌生的却是楼上楼下的邻居。一个“附近”微信群,可能比现实中楼道里的问候更热闹,却无法取代面对面的真切情感。
其次,“附近”的消退折射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。外卖软件取代了街角的小吃摊,网购让人们不再光顾附近的小店,短视频和网络娱乐让人宅在家里“云社交”。曾经,逛一条街能看到不同的摊贩,能与店主攀谈两句;而现在,“附近”被冷冰冰的快递柜替代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屏幕和算法切割,生活变得便利,却也单调而孤立。
再次,“附近”的丧失带来了社区公共生活的衰微。社会学认为,社区是人们形成共同体意识的空间,而“附近”正是这种意识的基础。没有了“附近”,社区便只剩下钢筋水泥的躯壳。一个个住宅区的大门紧闭,公共空间空空荡荡,人们彼此间缺少交流,社会的凝聚力也因此削弱。这种趋势若长期发展,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缺乏温情与归属感。
然而,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时代变化。事实上,“附近”并非必然消失,而是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和重建。比如,许多社区正在尝试举办集市、邻里运动会、共享书屋,这些都是唤回“附近”的努力。哪怕是一声简单的“你好”、一次主动的帮忙,也能让陌生的距离缩短。我们需要认识到,真正的幸福感并非来自手机屏幕里的点赞,而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切的陪伴与互动。
因此,我认为,重建“附近”是当代社会的迫切课题。它不仅关乎个体的精神健康,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温度与活力。正如一句话所说:“没有温情的社会,只能算是一堆冷冰冰的制度。”而“附近”,正是温情最真实的来源。
“附近”并没有消失,它只是被我们遗忘。只要我们愿意走出家门,停下脚步,与周围的人打个招呼,和邻居聊上几句,就能重新拾起那份久违的烟火气。现代化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人情为代价,相反,应让科技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,为“附近”的回归创造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