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尽千帆
/ 6 min read
莫道桑榆晚,归来仍少年
人生如同一场远航,有人历经风浪后倦容满面,叹”归来不再少年”;也有人于千帆过尽处笑看云舒,道”归来仍是少年”。窃以为,真正的成长并非让岁月磨去棱角,而是在阅尽沧桑后,依然保有少年般澄澈的眼眸与滚烫的热忱。历尽千帆,归来仍是少年——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,更是对抗庸常的精神铠甲。
所谓”不再少年”,往往指的是年龄的增长与容颜的改变。这本是自然规律,无人能够抗拒。但”仍是少年”的内核,绝非指生理年龄的倒转,而是指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坚守。苏轼”鬓微霜,又何妨”的旷达,袁隆平鲐背之年仍躬耕田垄的执着,钟南山耄耋之岁逆行抗疫的勇毅,无不在诠释:少年之气,在于好奇不改、理想不坠、热血不凉。它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,依然拥抱生活的英雄主义;是在遍尝世态炎凉后,依然相信光明的赤子之心。
然而,现实总在试图将我们打磨成”不再少年”的模样。社会的规训、生活的重压、失败的打击,如同细密的砂纸,一层层磨蚀着我们的锐气。多少人初入社会时踌躇满志,却在一次次妥协中学会了世故圆滑;多少人曾心怀家国天下,却在柴米油盐中耗尽了激情。当”差不多就行”取代了”非如此不可”,当精致的利己主义取代了天真的利他精神,少年心性的失落,便成了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。从这个角度看,“历尽千帆,归来仍是少年”何其艰难,又何其可贵。
但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真正的智者懂得,历练与初心并非对立,而是相辅相成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,在商海浮沉数十年,面对封锁打压,仍能以”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”的开放心态投入科研,这份对技术纯粹的热爱,恰是少年般的好奇;敦煌女儿樊锦诗,从北大毕业扎根大漠五十余载,将一生献给文物保护,这份对理想的坚守,正是少年般的执着。他们历经千帆,却也用自己的方式证明:成熟不是走向复杂,而是抵达天真;沧桑不是放弃热爱,而是沉淀热爱。岁月的馈赠,是让少年的热忱从轻盈的激情,沉淀为厚重的行动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少年心性?关键在于建立起强大的精神内核。于个人,需如王阳明所言”此心光明”,在纷繁世事中保持独立思考,不随波逐流;需如《论语》所教”君子不器”,不被单一的社会角色定义,保持对多元价值的探索。于社会,则需营造一个包容”少年气”的环境:允许失败,鼓励创新,尊重个性,让”归来仍是少年”不再只是个体的孤勇,而成为时代的共识。
当然,强调”仍是少年”,绝非主张拒绝成长、固守幼稚。那是一种历经千帆后的选择,是看透后的通透,而非不谙世事的懵懂。正如木心先生所说:“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。“这份少年心性,是负重前行时的轻盈,是风雨如晦时的晴朗,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。
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当千帆过尽,我们终将明白:年华会老,但理想可以长青;容颜易改,但热忱能够永恒。愿你我都能在岁月的洗礼中,守住那份少年的纯真与勇敢,让生命不是因时光而朽坏,而是因历练而闪光。莫道桑榆晚,归来仍少年——这,或许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。